▷ 基地风采丨良渚文化时期的纺轮

⌹ 365app最新版安卓下载 ⏱️ 2025-08-23 07:54:47 👤 admin 👁️‍🗨️ 749 ❤️ 32
基地风采丨良渚文化时期的纺轮

良渚文化石纺轮

长江下游地区,纺轮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时期,多利用陶片改制而成;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在距今6000多年的马家浜和河姆渡文化时期,专门烧制的陶纺轮成为主流,器形、钻孔都变得规整很多。良渚文化时期,在贵族大墓里还出土有玉纺轮。史前时期出土的最完整、最精美的成套纺轮就来自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瑶山11号墓。

良渚古城遗址瑶山11号墓 成套纺轮

良渚古城遗址瑶山11号墓的这套玉纺轮,纺轮呈圆饼形,双面对钻形成中间的穿孔,断面呈梯形,即两面面径不同。面径较小的是纺轮的背面,面径较大的是纺轮的正面。拈杆呈长条形,头端锥尖,从纺轮背面穿过,拈杆与纺轮刚好可以卡牢。

使用的时候,先将梳理好的纤维捻出线头,系在拈杆上,旋转纺轮,利用纺轮的重力牵伸纤维,旋转加捻,一段段捻制成线后,卷绕在纺轮上,形成线团,作为织布的原材料备用。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早期先民能够使用的纤维原料主要豆科的葛、荨麻科的苎麻等植物。

作为纺线工具,纺轮在新石器时代还具有鲜明的性别指征。纺轮自发明以来,就主要为女性使用,是“男耕女织”社会的实物证据。因此,一般都随葬于女性墓葬中,在墓主人骨无存的情况下,成为考古学家初步判定墓主人性别的重要依据。

另外,目前出土的玉纺轮都没有发现有使用痕迹,和作为日常实用器的陶、石质地纺轮不可同日而语。良渚时期,在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哪怕是日常使用的纺轮也发展出了礼器版本。

在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瑶山这两处王陵级墓地中,发现了包括上文所及的玉纺轮共计3件。这里,我们可以做出两种有递进关系的判断。第一,贵族大墓中随葬的玉纺轮,无疑已经脱离了实用功能,成为了象征地位与身份的礼器,是琮、璧、钺等重器的重要补充。第二,反山、瑶山遗址共有女性贵族墓计8座,却只有3座墓随葬有玉纺轮,还有一座墓出土了纺织器具的玉端饰。显然,这与墓主人的身份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推测纺和织的最终产品——衣物冠帽等纺织品,在当时尤其是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女性贵族不仅纺麻线,还极有可能亲自纺丝织布或管理纺织行业,以供贵族集团使用。良渚贵族对冠帽如此的重视,与“冠”相联系的“衣”还会差么?

感谢原文作者及发布媒体为此文付出的辛劳,如有版权或其他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杭州文史网观点

◈ 相关文章

当初爆料陈冠希的那个人,现在怎么样了?
⌹ 365bet足球网投

▷ 当初爆料陈冠希的那个人,现在怎么样了?

⏱️ 07-24 👁️‍🗨️ 2777
未来最有前景的创业好项目18个
⌹ 365bet足球网投

▷ 未来最有前景的创业好项目18个

⏱️ 08-10 👁️‍🗨️ 6550
结合最新研究,权威解读男人正常射精时间!
⌹ 365bet足球网投

▷ 结合最新研究,权威解读男人正常射精时间!

⏱️ 07-18 👁️‍🗨️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