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家】筛选

今天去药房抓了一副中药,但需要进行打碎成粉,经过机器打碎之后,药房的老先生从柜子后面取出来了一个用竹子编的筛子,哇!很久都没看到这样的“古董”了,现在除了花篮、果篮之外,我已很少见到竹篾编制的器具了,筛子、簸箕、筲箕、箩、篓等等,这些东西似乎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筛子应该是选用最好的竹篾编成的,一根根篾条削得纤细,柔韧,经纬交织,筛眼密密麻麻,篾匠编筛子要有女人织布绣花一般的灵心巧手。但怎样筛东西呢?很浅白,比筛眼小的东西从那里掉下去,大的留下来,“筛选”一词实在是形象,混在谷、米中的沙子、稗粒、糠麸、米碎都可以这样筛掉。
我曾经见过的最大的筛子,真径有一米左右,闲置时挂在墙上,像八月十五天上的月亮那么圆。而簸箕的外形、大小跟筛子相仿,只不过它的篾条很宽,也没有“眼儿”,有的深些,可用来做簸箕炊,炊大籺,或盛装什么粮食、杂物;有的浅些,用于扬米去糠,也可以把咸鱼、沙虫、药材等铺在上面,放到阳光下晒,方便收拾。
一个人因惊吓或受冻而身体发抖,打颤,常用“筛糠”这个词来形容,有点儿夸张,其实如果让一个身材婀娜的姑娘来筛糠,这动作挺好看的,腰肢的摆荡就像那城里的人扭呼拉圈,端着筛子的双手有节律地顺时针摇晃,要借助腰力,腰与手的动作相呼应,一摇一晃,假若放慢一下镜头,简直有如风摆杨柳。所以,筛糠这活儿只适合女人来干,若是男人也筛起来,那姿态太娘太浪了……
《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东晋时期,司马昱邀请王坦之和范启前去议事。范启年龄大而官位小,王坦之年龄小而官位大,谁走在前面的呢?两人假意地谦让了半天,结果以年长者为尊,王坦之走在后面,忍不住嘟哝:“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这话其实说出了簸箕的工作原理。
使用簸箕的动作姿势跟筛子有所不同,筛筛子是左右来回地摇晃,像拉小提琴一样有连贯性,“簸”簸箕则上下抖动,颠簸,好比钢琴声中那跳跃的音符,簸箕向上颠的力和随之产生的气流,使米粒高高腾起,再又落下,腾起,落下。因为糠、秕的比重轻,落在前面,然后再轻巧地簸一下,将其清出簸箕之外。
有的时候,左手发力,米粒就会从簸箕左边腾起,落到右边,右手发力,米粒就会从簸箕右边腾起,落到左边。有的人“簸”簸箕的功夫十分娴熟,可以身随意动,动作的节奏跟舞蹈一样绝不拖泥带水,那上面的米粒上下翻腾,舞动,煞是好看……
展开全文
清除出外的糠、秕都是没多少价值的东西,所以王坦之所说的“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有嘲笑范启的意思,那范启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马上反唇相讥:“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淘米的时候,沙子、石子总是落在后面。
秕,指中空的谷粒,也就是瘪谷,在乡下,糠麸还可以用来喂猪,而秕子一般直接扔到灶里烧掉。扬谷,就是把羼杂在谷中的秕子、禾叶等分离出去。扬谷要有风,东风、南风或东南风,有时晒谷场上的谷粒已经晒干了,等着入缸贮藏,偏偏空中没有一丝风,无法扬谷,此事跟周瑜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样让人感到无可奈何。不过,风终究会起的。往往在黄昏时分,人们在燠热中忽然感到一丝凉意掠过,抬头看树,树叶在晃动,“起风了!”人们纷纷拿起筲箕往晒谷场走去……
筲箕,扁形,像蛤蜊的半边壳,方向相反,我们用瓢从水缸里舀水,用勺子盛汤,但如果要把晒谷场上成堆的谷子装进谷箩里,那得要筲箕,它是一种盛具。另外,筲箕也用来扬谷。
当人们确定风向之后,用筲箕装满谷子,双手高高将它举起,微微颤抖,让谷子徐徐倾泻而下,随风扬起。根据物理学原理,密度小的秕子、禾叶、枯草、昆虫等在下降过程中所需时间更长,被风吹离得更远,结果与谷子分离开来。
晒谷场应该是四面开阔,夕阳之下,一个个人高举筲箕,让金色的谷子洒泻在晚霞中,随风飘飞,形成一条金色的灵动的带子,闪闪发光。风越大,谷子扬得越干净,但有时风正吹得肆意,扬得畅快,一转眼间,风止住了,仿佛天上的风婆婆有意一下子把她的风袋口收住,大家只好停下手来,望风兴叹。
也有的时候,风越吹越大,却吹来了一片大黑云,紧接着天昏地暗,电闪雷鸣,大伙手忙脚乱地收拾,鸡飞狗跳,再迟一点倾盆大雨即至,此乃天时也,不可与争。
用筲箕“扬”,用簸箕“簸”,用筛子“筛”,都是为了把谷物之外乱七八糟的东西清理出去,去芜存菁,最后颗粒归仓,这是粮食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却也要费不少的心血和工夫……
我想,人生中的许多淆乱不清的人和事,比如实话与谎言,真情与假意。如果也能简单直接地用筛子来筛一下,那就会分明了许多。
(来源:阳光导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