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入了党,就要对得起党,就要懂得为党旗争光,为老百姓做事。如果有下辈子,村民和党员信任我,我还愿意当村支书。
––郑九万
村民们把“外姓人”当亲人
2005年10月5日凌晨,睡梦中的郑九万突然感到头痛难忍,随即陷入半昏迷状态,当时身边只有妻子一人,子女都在外地打工。闻讯赶来的村民立即找来农用车,将郑九万送到山下医治。
由于病情危重,当天下午,郑九万被辗转送到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并被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医院当即开出了病危通知书,并决定6日施行介入手术,要求家属准备好6万元手术费。刘建鹏,这个29岁的村委会主任,感到了千斤重担的压力。他焦急万分,打电话向村里求援:“九万是为大家累倒的,我们一定要救他!”
求助电话打回村里,小山村立刻炸开了锅。“就是把下蛋的鸡卖了,也要把他的病治好!”“我们全村人就是去讨饭,也要想办法把郑书记这条命救回来!”……患有严重肝腹水的村民刘宋云把平时卖鸡蛋、柿子、大豆积攒的300多元钱全都托人带到了医院;70多岁的陈菊蕊送来了她攒下的逢年过节女儿给的1300多元的零花钱;村民刘良平自己存钱不多,硬是下山跑遍了亲戚朋友借来了1万元;村民刘良理手头正好有7160元钱准备买鸡饲料,妻子刘春华对他说:“鸡饿死不要紧,先把人救活。”夫妻俩拿出了7100元钱,结果第二天连电费也交不起了。就这样你三百我五百,一夜之间,这个只有50余户人家、年人均收入才2000多元的穷山村硬是凑齐了6万多元的手术费用。
6日凌晨,留守在村里只要能走得动的村民都自带干粮,摸黑下山,一路转车,花了五个多小时赶到温州,把6万元手术费用送到医院。郑九万的儿子郑奇孟捧着这笔“救命钱”动情地说:“我知道咱村谁家都不富裕,一下子凑这么多钱,他们真是连买盐的钱都拿过来了。”
病情不能耽搁,上午就开始了手术。这是怎样的一场手术啊!原定三个小时的手术从上午延续到下午,又从下午到晚上,进口的医疗器械都仿佛已疲惫不堪;村民们一步也不肯离开,把手术室的门望了又望,一直等了九个多小时,饿了就分吃家里带来的麦饼。留在村里的人都守在村里的公共电话旁,不断向村委会主任询问手术情况:“支书脱险了吗?”“手术成功了吗?”“怎么会要这么长时间的手术啊?”……没能赶来的村民刘光山一人就打了18个电话。当听说手术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时,屏息静候的村民“哇”地哭出声来。
到这时,主治医生孙军才知道一直为老郑跑前跑后筹钱的不是老郑的儿子,而是村主任;这些等候的人也不是老郑的亲戚,而是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的普通村民。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常年在外打工,留在家里的又多是老弱妇孺,大家能来的都来了。村民们是真的把老郑当成了亲人。村民刘良理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支书真的对村里人好,我们刘家村又怎么会让一个外姓人给我们当家?我听说支书得病的时候真是哭了呀,而我母亲80岁去世的时候我都没有掉眼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支书?这个小山村又有怎样的故事?
老百姓的当家人
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村是位于浙南括苍山区一个海拔800多米的偏僻小山村,全村51户230人,2005年全村人均收入2000多元,不到浙江省农民收入平均数的一半。因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孺。许多家里没有主心骨,遇上难事郑九万就是他们的当家人。
村民徐玉钗的丈夫2001年患了重病,不能下地干活,儿子又在外地打工,郑九万每年都帮他们家插秧、割稻、晒番薯干;村民刘光淼2001年秋天开拖拉机翻车压坏了腿,郑九万不但垫付了几百元的医药费,而且帮他家收了土豆、种了冬麦,还送给他50元钱买补品。
村民刘松雨说起支书也是哽咽了又哽咽:“21年前,我家房子遭了火灾,支书把我们一家安排到住房宽敞的人家家里,还送来了他自己家的粮食,然后支书亲自上山砍柴、下窑烧砖,平地基,帮我家盖房子。在我家整整忙了28天啊,可直到我们住进新家,支书连饭也没有吃过我家一口。”而老郑自己家还没有像样的房子,两个儿子带着媳妇还住在阁楼上;一张老式的雕花大床是30年前老郑夫妻俩结婚时,老郑自己上山砍柴,回来找木匠给做的。
多年前,村妇代会主任陈菊蕊老伴得了骨质增生,急需钱治病。老郑知道后,马上将2180元送到了她家里,人们后来才知道这是他刚卖了牛准备为儿子娶媳妇的。村民刘良仁撇下二老外出谋生,一天傍晚,他老父亲突发高烧,老郑背着老人赶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把他送到碧莲镇卫生院救治,使其脱离了危险。刘良理在山西做生意亏了本,老郑就劝他回家靠种养致富。为了给刘良理凑一笔启动资金,老郑卖掉了家里养的一口大肥猪。那一年台风毁掉了鸡棚,老郑再一次站出来,替他家担保贷款3000元,帮他渡过难关。
村民刘继海忘不了,在2006年台风“泰利”到达前,要不是郑书记的苦口婆心,在危房倒塌前半小时把全家人“逼”出来,可能他早就没命了。54岁的养殖大户刘荣选忘不了,就在台风“泰利”带来狂风暴雨的深夜,郑九万身披雨衣打着电筒出现在半山腰的鸡棚里,那时候台风把加固的鸡棚刮塌了,不少活鸡被压在里面惨叫。郑九万二话没说,就帮着转移“幸存者”,并打电话叫其他村干部前来增援。那一夜鸡被压死了3000余只,但大部分幸运“虎口脱险”。郑九万的妻子李金叶说,台风期间,老伴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总是睡下又爬起来,打着手电筒出门,累到回来连洗澡都要靠她帮助。
……
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在工作的时候,我们一般选择做轰轰烈烈的;在评定工作成绩的时候,我们一般只计算看得见的。可是正是被我们忽略的、老郑每天都在做的“小事”,被老百姓分毫不差的看在眼里,每天都在打动着老百姓的心。用永嘉岩头镇下日川村支书周贤国的话说,就是“盖一幢大楼容易,但要赢得老百姓不求回报的真心太不容易了”。
村里有人为郑九万算过一笔账,如果把他这十几年无偿支持村里和村民的钱物算起来,少说也值三四万元,比他现在的全部家当还多。对于这样“过分”的慷慨,他的媳妇曾有怨言,但老郑说:“我是村支书,我不帮村民,你让谁帮呢?”
平时郑九万替村民当家,他病了后,村民替他当家。郑九万住院后,家里的鸡、獭兔和猪全靠邻居喂养,两亩晚稻也是村民帮忙收割的。急需用钱的郑家还杀了一头100多公斤重的猪,打算拿到山下去卖,结果杀完猪就被大家10斤5斤地买光了,一共卖了1500元钱,就连市价只有7元一公斤的肥肉也卖到12元。村民们平时根本吃不了那么多的肉,他们说,左邻右舍互相帮忙是常有的事,但是郑九万生病几乎是全村出动来帮忙,因为他为家家户户都帮过忙。
2005年11月10日,郑九万又在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开颅手术。30多名村民凌晨3点多出发,打着手电筒、撑着雨伞,走了一个多小时的泥泞山路,又坐了三个多小时的车赶到医院,在手术室外等了七个多小时。手术成功后,村民们笑逐颜开。“早也盼晚也盼、盼着支书早安康”,村子里贴满了这样的标语。12月7日,村民成群结队来到村口,放着鞭炮迎接郑九万出院归来。郑九万一下车,一位村民就蹲下身子,把好支书背回了家。
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村民说,郑九万是个有名的好劳力,做了10多年的村支书,带着大家脱贫致富,使全村年人均收入从600多元上升到2000多元。
郑九万1987年首次被选为村支书后,就去联系附近的水电站,给全村接通了电。村委会主任刘建鹏当时还是名小学生,上学路上,经常看到郑九万和村民一起扛电线杆。“山路是直上直下的,郑支书就带头跪在路上,抓住边上的树根一点一点地往上爬。”刘建鹏说。
在郑九万的带领下,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村走出了缺水少电的窘境,但脱贫致富的道路却一直走得很慢、很难。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又没有特色资源和产业,村民们一直靠那一亩三分地自给自足,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奔小康?郑九万绞尽了脑汁。近五年来,郑九万最大的心力都用在让村里通公路上了。
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村处于全乡的交通末端,到乡里沿途的几个村之间一直修不起路来。“要想富、先修路”,为挖掉“穷根”,郑九万很想给村里修条路。2002年,永嘉县动工兴建的一条乡际公路要经过山下的汤店村,而连通汤店和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的村际公路却要到2006年才能立项。郑九万向上级争取到了一半的修路经费,然后发动村民用做义务工补偿施工单位工程款的办法,在2003年修通了这条机耕路。村民立马就尝到了甜头:过去没有人要的毛竹涨到每百斤18元钱,柿子从原来的每公斤1元钱涨到了1.6元,村里种植业收入这两年每年都以30%的增幅增长。54岁的刘良村说:“所以支书说,为了这条路搭上命也值了。”
郑九万2005年得了腰椎间盘突出。但每次医生叫他住院他都推托,说是怕雨水把机耕路冲坏了,自己在外面不放心。刘良理回忆道:“2005年‘麦莎’台风把许多大石头都冲到了机耕路上。郑支书腰都直不起来,身上打着石膏还和我们一起拿着木棍去撬石头。后来医生说他以前的膏药全部白贴了。”
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村过去一直只种水稻和番薯两种粮食作物,郑九万外出办事,看到有合适的经济作物就引种到村里。10多年前,他从外地带回了皮薄汁多的“牛心红”柿子,发动大家种植,现在全村家家户户少则三四十株、多则上百株,每棵树一年结出50多公斤柿子,村民靠种柿子一年可以收入20万元左右。而机耕路修通之后,郑九万又发动大家种植外观光亮、皮厚微辣的高山青椒“万峰一号”,村民刘良村试种了二分地,一季的收益抵得上一亩水稻。
在发病的前一天晚上,郑九万还召集村党支部开了四个多小时的会,讨论建设400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躺在病床上,郑九万说得最多的还是村里的事情:村里通往山外的机耕路2007年要浇上水泥路面,高山柿子要打开销路……
群众放心的“硬气”人
除了郑九万一家,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村村民都姓刘,可就是这“独姓户”的郑九万至今已担任过五届村支书。老党员刘荣选说:“郑支书做人硬气勤俭,选他当书记,大家都很放心。”
郑九万的房子是一幢两层土木瓦房,房子只有两面墙,“后墙”只有几块破木板,“墙”外借助邻居垒起的一堵高屋基避风挡雨。木板墙多处破漏,靠几片篾编遮风挡雨。家徒四壁,最好的电器是一台大儿子几年前结婚时买的步步高VCD和一台破旧不堪的黑白小电视。刘良仁等众多村民深情地说,老郑把自己的钱都花在群众身上了。
在75岁的村民刘贤好的眼里,郑九万是“村里最硬的一个”。山里人说“硬”就是说这个人处事公、没私心、经得起查。他说,郑九万当了10多年的村支书,没有拿过村里一点好处。修机耕路征地时,有人嫌补偿少了,郑九万拿自己的钱补给他们。
办事节俭是村民最敬佩郑九万的原因。刘建鹏说,和郑九万到山下办事,中午就吃两三元钱一碗的清汤面,有时候舍不得吃午饭就饿着肚子往山上赶。村民刘松武说:“支书每次出去开会或者办事,路程不是太远都舍不得坐车,都是靠着一双脚走路,也舍不得下馆子,说下馆子糟蹋钱,常常买几毛钱的饼子填肚子。”而山坑乡乡长汤森海在检查村财乡管的账簿时也发现,郑九万很少报销出差费。
山坑乡党委书记麻东福说,在全乡12个村支书中,论文化、水平和能力,郑九万未必是最好的,但是论品德和精神郑九万是第一名。“有的村干部成绩不少,但群众意见也大,而九万越干群众越信任。乡里布置任务,后九(降去耳旁加土旁,读“杠”音)村完成得最快最好,原因就是九万威信高,大家都愿意听他领导。”
在郑九万垂危住院期间,《温州日报》、《浙江日报》、《人民日报》等各级媒体宣传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2005年11月22日,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老百姓在干部心中的分量有多重,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分量就有多重。郑九万同志的先进事迹正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他以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对他的尊重和关爱,他是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值得党员和群众学习的好典型。”中共温州市委、中共浙江省委先后作出向郑九万同志学习的决定,并授予他温州市优秀村党支部书记、浙江省为民好书记等荣誉称号,这一切也许是住院中的郑九万所不看重的。但是,当他在第一次手术苏醒后得知,30余位村民守候在手术室外足足九个小时;两天之内,党组织和社会各界爱心捐款的数量超过10万元后,感动得哭了。他说:“如果我有下辈子,只要老百姓和全体党员还信任我,我还愿意做支书。”